第四步 — Angel Station 街道上的花店 站在往出口方向的長長手扶梯上,離開了Angel Station 站,一排的餐廳、酒吧、咖啡廳,服飾店,設計展覽館以及有特色的小店顯示出熱鬧的氣氛。光是星巴克在車站附近就有三家,除此之外各個大型超商也在此開設,如此的高生活機能性,讓這區域相當不僅適合家庭進駐的地方,常常可看到貴婦們推著嬰兒車在此散步,也有許多新潮設計工作室也在此承租,三不五時舉辦個展或工作坊。 可點開看放大的地圖 Angel 屬於 London Borough of Islington 地區,也是商業改造地區(有額外徵商業稅用來改善地區環境等公共服務)。沒有Islington北邊的混亂,而多了一些盎然的味道。在主要道路Upper St 的建築物多半是屬於現代風格,以前在此居住在朋友家時,總是習慣從家裡的垂直大窗戶望向街道,有的時候彷彿也跟街道上的人互望。每次要回家的路上,都會經過ㄧ戶樓下是酒吧的工作室,在晚上他總是一個人,在窗戶裡面對著一排排的書櫃,打著電腦,而不畏樓下的歡聲,讓我覺得不可思議。 一樓是酒吧的工作室 而從Upper St 往Charlton Pl再轉進Camden Passage 是Angel 區域的小市集,假日會有古董攤販,平日則是咖啡廳與餐廳也都高朋滿座的人文區。美式風格的早餐俱樂部餐廳是我每次經過這都要進去的餐廳,店裏貼滿了「早餐俱樂部」的海報以及相關的報導文章。每次走進這裡就像是重溫了學生時代的感覺,而且每份餐點的分量也是驚人之多。 再回到Upper St的分岔路往Inslington Green 轉進去St Peter's St,則是倫敦最大間的Cass Art。Cass art 獨棟的木頭倉庫設計總共有兩層樓以及地下一樓,是專門賣有關繪畫的用具,器具琳琅滿目,也時常舉辦工作坊的活動。每年暑假都會有大打折扣的一天,在那一天都可看到學生門大排長龍的盛況。 Cass Art的店門 再往上走有現代風格的劇院,也有霓虹燈上閃爍著上映的電影名字的復古風格的電影院。 復古電影院 而2013年6月13號是英國樂團 Trav...
第五步 — Abbey Road
OH! 親愛的陛下,我在章魚花園裡用著Maxwell的銀色槌子敲打已封存的夢。
太陽之王總是透過臥室的窗外,撒進了那些我們在一起的時光。
看著小氣的芥末先生與塑膠佩特,承受著兩人的負擔,
想起,我要你的念頭,因為你對我是如此的重要,即使你從來沒有給過我你的錢,
在最後,太陽來了,而我又沈入黃金夢鄉。(改編自Abbey Road 專輯歌名)
路口對面你招了招手,我跨過馬路朝向你,走過黑與白的相間,無數個歲月的流失與曾經在耳邊的音符,這就是位於 St John's Wood 車站旁的Abbey Road。
走在Abbey Road上 |
因為The Beatles而得名的一條平凡的馬路,在2010年時已被英國政府列為歷史文化的重要遺跡。跟1969年比較馬路的兩旁四周跟當年沒有並沒有太過多的變化,而不論是平日還是假日永遠都會有人潮前來過馬路,我想,這些都對附近的居民與車流增加了一些困擾,但是樂迷的心情還是無可取代。無法前來的人也可以透過Abbey Road Studio網站上的 Crossing Cam 彷彿跟偷窺者一樣的心情,觀看路口情形。甚至在今年六月時Abbey Road與Google合作設立了 Inside Abbey Road 樂迷可在網站上,以360度的參觀Abbey Road Studio實景旅程。
可點開放大地圖 |
The Beatles以此條路所拍攝的專輯封面,謠言傳說多不可舉,有人說在專輯封面裡Paul McCartney赤腳走路有意味已經不在世上了,而其他團員三人各代表了不同的職位來送別, 身穿白衣的John Lennon代表教士,黑衣服的Ringo Starr則是抬棺者,工作服的George Harrison為挖墳工人,連Paul抽煙的手勢也被解讀為棺材釘的象徵,而身後金龜車的車牌LMW 28 IF,則被流傳成27歲發行此專輯的Paul是否會活到28歲? LMW也被解釋成”Linda McCartney Weeps”。縱使當時謠言紛紛擾擾,但現實是Lennon 在1980年被謀殺,Linda在1998年去世,而George在2001因病去世。
知名的Abbey Road Album 封面 |
在錄這最後一張專輯時,McCartney 曾提議想到聖母峰來拍攝專輯封面,而團員們似乎覺得麻煩,最後決定在Abbey Road Studio前的馬路來拍攝,無心的決定就成為了經典。來回走了幾次,最後成為了這一張一樣的步伐,每個人已各自的姿勢往前走,卻又顯得如此平衡的留念。
再度來返走了幾次這條馬路,人聲、車聲、空氣裡的冷風,難以想像當時他們的心情會是如何呢?從Liverpool發跡的他們到紅遍全世界的披頭四,渡過了混亂泡沫的荒唐,也承受了盛名之累,到後來團員們的拆夥、離開。當初的他們用音樂聯繫了自己與世界,後來音樂留下來了,披頭四的人員已成過去。結果就像George Harrison身前所說的" The Beatles will exist without us.”
George Harrison於利物浦披頭四博物館裡的文字 |
在 Abbey Road 這最後ㄧ張錄製的專輯裡,對George Harrison 遲來的創作才華的肯定"Something" and "Here Comes the Sun"。而John Lennon 也缺席錄製Paul所創作的歌 "Maxwell's Silver Hammer"(其他團員也表示對這樣“ McCartney般的老婆婆搖籃曲“沒有正面的評價),而專輯特別收錄的一系列輕快組曲團員們正反意見也不同,但我還是相當喜歡他們一起合唱的 “ Carry That Weight ” McCartney, Lennon, Harrison, and Starr。
每次一聽就會覺得在那首歌的世界裡,什麼都沒有改變,他們也不曾離去。
而這些或許也都寫在了John Lennon 的音樂裡。
“You may say I'm a dreamer
But I'm not the only one
I hope someday you'll join us
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👏 👏 歡迎追蹤粉絲專頁如下 ✅
FB 旅人YU ☕
IG a_travel_intern_yu ☕
Twitter a travel yu ☕
留言
張貼留言